摘要
2025年3月23日,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(KLIA及KLIA2)遭网络攻击,导致值机、行李处理及航班信息系统瘫痪10小时。攻击者索要1000万美元赎金。此次事件与全球交通枢纽勒索软件攻击趋势一致,系半年内第4起同类事件。
攻击导致机场值机、行李处理及航班信息系统全面瘫痪,引发航班大面积延误、数千乘客滞留,造成巨大经济损失,同时伴随乘客数据泄漏风险。
攻击推测为勒索软件通过钓鱼邮件或第三方供应商漏洞入侵,暴露出机场系统缺乏容灾备份、监测响应滞后,以及安全投入不足、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和关基设施高价值目标属性等多重短板。
关键基础设施由于其支撑社会运行的核心地位、蕴含巨大经济价值的目标属性,且攻击成功后可勒索高额赎金,因而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首要目标。我国《网络安全法》与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》明确要求关基运营者须构建"技术防护+监测预警+应急响应"三位一体防御体系。
(一)强化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防护:实施核心业务独立隔离管控,采用"指纹+动态密码"双重验证,权限随岗动态调整;严控合作方准入资质,高危漏洞24小时内闭环修复,筑牢内外协同防线。
(二)建立容灾与应急响应体系:核心数据每日离线加密备份,专人专管密钥;每季度实战演练确保30分钟恢复核心业务,勒索攻击秒级断网溯源,联动公安部门精准打击网络黑产。
事件概述
2025年3月23日,马来西亚机场控股公司(MAHB)遭遇重大网络攻击,导致吉隆坡国际机场(KLIA)和KLIA2的关键数字系统(包括值机柜台、行李处理系统和航班信息显示系统)瘫痪长达10小时。攻击者索要1000万美元赎金,但马来西亚政府明确拒绝支付,总理安瓦尔强调“绝不会屈服于犯罪勒索”。此次攻击暴露了机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脆弱性,并引发了对航空业网络安全的广泛关注。
造成的损失及影响
运营中断:系统瘫痪导致航班信息需手动更新,值机与行李处理停滞,部分航班延误,乘客滞留问题突出。
经济损失:直接损失包括航班延误赔偿、应急人工成本及潜在赎金压力;间接损失涉及机场声誉受损及后续安全投入增加。
数据泄漏风险:攻击者声称窃取了部分数据,威胁公开或出售,引发对乘客隐私和企业机密数据的担忧。
国际关联:此次攻击与全球针对交通枢纽的勒索软件攻击趋势一致,过去半年内西雅图、日本、墨西哥机场已遭类似攻击。
被攻击原因分析
(一)攻击类型推测
勒索软件攻击:结合赎金要求和系统瘫痪特征(如数据加密导致业务中断),可能为勒索软件攻击。此类攻击通常通过钓鱼邮件或漏洞利用传播。
供应链或第三方漏洞:机场信息系统常依赖第三方服务商,若供应商防护不足(如未落实专网隔离),可能成为攻击入口(类似江西某机构因供应商疏漏被查处)。
(二)业务中断的直接原因
关键系统缺乏冗余设计:未部署容灾备份或离线应急机制,导致攻击后无法快速切换至备用系统。
安全监测与响应滞后:未能及时监测异常流量或入侵行为,延误应急处置窗口期。
(三)深层原因
安全投入不足:马来西亚总理呼吁加强网络安全资源分配,侧面反映原有防护体系薄弱。
员工安全意识薄弱:社会工程学攻击(如钓鱼邮件)可能为初始入侵途径,需强化人员培训。
关键基础设施的高价值目标属性:机场作为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,其数字化系统对于保障航班安全和运营效率至关重要。一旦成功攻击,攻击者可以获得高额的赎金,因此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高价值目标。
深圳市网安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有限公司(公安部一所深圳网防服务中心) 观点:
法律实施与监管机制
(一)监管部门
国家网信部门统筹,公安部门负责指导监督,行业主管部门 (如交通、能源)制定具体规则。
(二)信息共享与应急响应
国家建立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,要求运营者定 期演练应急预案。
(三)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》
适用范围: 明确交通、能源、金融、公共服务等行业的网络设施和信息 系统属于关基范畴,一旦遭破坏将严重危害国家安全、公共利益。
责任主体:运营者需承担主体责任,包括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、定期 检测与风险评估、建立应急机制等。
信息来源:深圳市网安计算机安全检测技术有限公司(公安部一所深圳网防服务中心)